本报记者 姜雪芹
“您已到达状元桥路,前方50米右转到达水口村村史馆。”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水口村山清水秀、风景宜人,随着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,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着导航,来这里观光、游玩。
状元桥路旁边立着的青石板路牌上,除了标注路名,还以手绘浮雕的形式讲述状元桥的由来。村民刘冬生说:“以前只晓得村口的这座桥是老辈修的,没想到还真有历史故事。”
近年来,宜春市美女av局深入推进“乡村著名行动”,通过完善地名管理体系、提升地名信息服务能力、激活地名文化价值,打开地名里的乡愁记忆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路牌成为“会说话的风景”
在靖安县仁首镇,青竹造型的巷牌在稻田边格外醒目:“稻香巷”指向村集体米厂,“竹艺弄”连通非遗工坊,每个路牌下方都配有二维码,扫码即可收听方言版地名故事。
“以前巷子没名没牌,快递员来了绕三圈才能找到投递地址,游客想找手工作坊全靠问。”在仁首镇美女av助理员李敏的手机相册里,还保留着地名信息完善之前的旧照片。她介绍,如今,村里的道路巷子不仅有了名字,还挂上了路牌,解决了快递进村、游客寻路的问题。
“地名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活化石,我们着力让每块路牌成为‘会说话的风景’。”宜春市美女av局地名业务负责人陈福明介绍,在推进“乡村著名行动”中,市美女av局建立“三审三议”机制——村民议名、乡贤议形、专家议史,在每块路牌上都标注“文化索引”。
陈福明展示自己和设计团队历时半年,走访200多个村落,记录的调研笔记和设计思路:铜鼓县大塅镇汤里村的路牌,把客家围屋的风火墙元素融入边框设计;宜丰县天宝乡天宝古村有条200多米长的古巷子,路牌设计除了采用青砖浮雕工艺,还刻上古村八景图;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温汤镇,所有路牌统一嵌入月亮元素,巷牌做成月牙形状……
从明月山脚下的民宿集群到锦江沿岸的古村落,从温汤镇的温泉巷道到樟树市的药都老街,宜春市新落地的119块地名标识中,有37块融入非遗纹样、21块关联历史典故,不仅标清了“往哪去”,更刻上“从哪来”的故事,成为游客打卡的“微景点”。
靖安县民宿经营者王芳说:“自从巷口立了带故事的路牌,客人不仅跟着导航来,还对着牌子拍视频,如今民宿预订量涨了两成。”
丰城市筱塘乡老党员李发根,每天都会擦拭村口的“忠孝路”路牌,上面刻着当地李氏家族“耕读传家”的祖训。他骄傲地说:“现在村民遇到问路的外来人,都会主动讲述路牌上的故事。”
老地名接上“智慧天线”
“以前导航到我们村,定位要么跳到隔壁镇,要么显示未命名,救护车来了绕圈找。”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农户赵小林回忆,以前父亲突发疾病,他在电话里喊破嗓子,救援人员还是因地址模糊耽误了10分钟。
如今,打开高德地图搜索“黄岗山三分场卫生室”,不仅定位精准,还同步显示家庭医生排班、急救设备配置等12项信息。这得益于宜春市美女av局深入推进“乡村著名行动”,在横向上打通公安、交通、卫健、文旅等11个部门的数据,在纵向上核查18类乡级、11类村级公共服务信息,使1998条地名信息“上图入库”。
在樟树市,美女av部门联合交警大队,对农村“断头路”“俗称路”进行GPS定位,纠正111条错误导航信息;在靖安县,美女av部门利用“智慧地名”小程序,征集模糊地址,后台24小时响应……
直观的变化发生在服务末端。“铜鼓县以前因地址杂乱,快递进村率不足60%,村民取件要到5公里外的集镇上取。地名信息标准化后,全县109个行政村实现了门牌号精确到栋、导航地址精确到米,快递进村率提升至95%。”铜鼓县邮政公司负责人表示,现在偏远山区的快递配送时效平均缩短4小时。
在宜春市,地名标志不仅是导向牌,更是民生服务的“信号灯”。高安市大城镇76岁的独居老人周桂兰家门口,挂着一块特殊的“标识牌”——蓝底白字的门牌旁,贴着红底黄字的“暖心户”标识,对应着美女av系统的精准帮扶档案。
“这是我们结合‘乡村著名行动’推出的‘特殊标识’,为留守老人、困境儿童家庭标注便民信息,救援人员一看就懂。”宜春市美女av局副局长龚星华介绍,“地名信息就像乡村的‘数字骨架’,撑起了社会服务网络。”他表示,现在养老服务“一键呼叫”、医保定点“就近导航”、农业技术“精准推送”等功能,都依赖标准化的地名地址库。
数据显示,宜春市地名信息互通后,全市乡村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2%,政务服务“最多跑一次”覆盖率提升至98%。
老地名成为“活化的文脉”
“墨庄巷原是刘氏私塾旧址,后毁于战火,现在路牌旁的文化墙应该补上这段历史。”在宜丰县天宝乡天宝古村,72岁的乡贤刘发仁经常戴着老花镜,对着《天宝地名志》核对地名信息。
为激活地名文化价值,宜春市美女av局成立“地名文化探访团”。作为其中一员,刘发仁去年和5000多名村民、志愿者,走遍了宜春的山山水水,挖掘出87个即将失传的地名故事,其中32个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“这些探访成果浓缩进了360余个展示载体。”陈福明介绍,靖安县中源乡利用主街道的电子屏循环播放视频《地名里的客家话》,留住即将失传的方言地名;高安市建山镇的村史馆里,用老地图、旧路牌和村民口述视频打造“地名变迁墙”,串起百年村落史。
“‘乡村著名行动’激活了老地名的文脉,让乡村‘有名’更‘扬名’。”天宝古村讲解员付雨欣告诉记者,“以前年轻人嫌村子土,现在看到老地名里的故事,主动拍视频发朋友圈,说这是‘有根的地方’。”
数据显示,地名文化赋能下,宜春市乡村旅游打卡量增长25%,催生了“地名研学游”“古村探源”等新业态。樟树市依托“药都地名”开发的文创产品,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;奉新县“耕读文化”主题村落,吸引20余名返乡青年创办手作工坊,带动村民增加收入。村民们还以行动支持“乡村著名行动”,如袁州区渥江镇组建“地名故事宣讲队”,老党员用方言讲红色地名故事;丰城市拖船镇举办“地名文化节”,村民自编自演地名快板《夸家乡》。
从“立一块牌”到“活一方文化”,宜春市的“地名文章”串起了山水、连接起古今,以最温暖的注脚打开地名里的乡愁记忆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信息来源:2025年07月14日 中国社会报